浅谈中台

Posted by Mike on 2020-05-24

背景

自从阿里巴巴现任CEO逍遥子在2015年提出”大中台,小前台”战略以来,关于”什么是中台”,可谓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大量文章在描述什么是中台。而不懂的人看完后依旧是云里雾里,我们经常听到一些词:”业务中台”,”技术中台”, “系统中台”等,我相信很多同学都会懵逼。今天我们就来彻底的理解下什么是中台和中台战略。

中台的本质理解

凡是能帮助我们快速的生产产品而不需要大量重复性研发的系统,就可以称之为中台。这句话同样适用于硬件产品。举个例子,苹果公司的手机生产线平台,早期每次设计出一款新的苹果手机时都需要对生产线上的机器人做大量修改才能满足生产一款新iphone的需求。随着科技进步,苹果对生产线做了升级。每次设计师设计出新的iphone时,只需要在一个系统中进行任务编排和参数配置,整个生产线即可投入新款iphone的生产之中,这样的一套生产线平台就可以称之为”Iphone生产中台”。

为了进一步的解释中台,了解它的词性,我们来理解下一个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的词——”帮手”,我们经常这么说:

  • 王强真是我的好帮手,每次做手术时,他都知道我下一步想要什么。

  • 你给我找个帮手来,帮我把电视抬上楼。

  • 这个打蛋器真是家庭主妇的好帮手。

我们几乎不会这么去问”什么是帮手”,显得很傻。同样的,真正了解了什么是中台和中台的词性后,我们也不太会问”什么是中台”。而换些问法就对了:

  • 你们公司发布新产品这么快,是用了什么产品中台?

  • 你们公司技术开发一个新应用这么快,系统中台应该建设的不错吧!

  • 这次我们接入支付功能这么快,多亏了你们支付中台。

所以中台系统最为本质的含义,就是低成本高效率生产产品的系统。金融公司隔三差五的就能生成一个新的贷款产品,这就依赖强大的产品中台;公司一周就开发一个新业务应用,这就很可能是得益于其系统中台的强大;阿里内部强调的系统中台建设,就是将支付、商品、会员等经典的电商领域系统做到足够通用和可编排,减少重复的开发成本,任何对接系统中台的应用就是使用了某个中台的产品。比如接入了支付中台,代表的就是使用了一个支付产品(需要一定的视角转换),具体的接入可能包含申请账号,配置和编排支付流程,投入使用等。

中台的形式和建设之路

首先,中台并不拘泥于其存在形式,它可以是PaaS,SaaS或者是PaaS+SaaS,也可能就是一个后台网站,甚至是一个PC应用。记住它的本质:低成本高效率生产新产品。 所以中台战略适用于任意规模的公司,用编程思想来看,这就是一种提高复用性的设计,降低的是研发成本,提高的快速试错和上线的能力。不过需要说明的是,大公司的中台战略和小公司的中台战略大概率是不一样的,用大公司的中台战略去指导小公司的研发是不现实的,也是不明智的。 一般来说,中台建设过程分一下几个步骤:

  1. 定义需要快速变化、试错和上线的产品。(如果您都无法清晰的定义自己的产品是啥,那估计是走偏了)。

  2. 分析产品的属性,哪些是通用的,哪些又是多变的。

  3. 研发生产产品所需的通用逻辑,用开放式的设计来兼容那些多变的属性。

有同学会提出一开始考虑不到位,很大概率设计的中台不够通用。确实是这样的,中台设计的优秀度很大程度依赖于设计师的经验。中台建设也不是一触而就的,更多的是在对过往工作总结后高度的沉淀和抽象。说到这里估计很多开发同学会产生共鸣了,这和写代码的要求很像。再谈阿里的中台战略,阿里作为一个定位为经济体的大集团公司,其各个BU业务五花八门,并且每个BU都有自己的研发团队。而大部分BU为电商,这就意味着存在大量功能相同的系统,比如订单、商品、支付、会员等。面对如此大的研发成本重合,高层进行了反思——如果将这些通用的逻辑抽象出来,把个性化部分做成配置化,那么一来会节省大量的研发成本(时间和资金),二来可以快速的生产各种业务前台,便于商业模式验证、快速试错或快速占领市场。

放到小公司,阿里的这种中台建设之路就不适用了,为每个领域去开发一套中台是一件非常奢侈的事。小公司应该聚焦自生的产品,建设具有有限通用性的中台。

说到这里,中台建设是不是更像一条企业对象优化自生生产过程的必经之路呢?

本文转载自:「TBWORKs’ ZONE」,原文:https://url.cn/5YLXBrq,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欢迎投稿,投稿邮箱: editor@hi-linux.com